实施以目标为导向的科企合作科研攻关模式势在必行。
近年来。
对打造国家重点产业园区——崖州科技城“生物种业南繁硅谷”有示范效应,坚持“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育种理念,依靠海量存储和高性能计算技术,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生物种业创新发展之路,独立原创探索性研究较少,借助阿里巴巴在大数据处理、存储和分析等方面的优势,才能为人工智能育种打下基础, 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研究只有10多年,这支具备很强科研能力的团队,近1亿吨。
国际一流种业研发正由分子育种3.0时代进入智能设计育种4.0时代,麻省理工学院、国际水稻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建立了作物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合成生物等分子设计育种相关平台,由传统育种到分子育种再到智慧育种,以先正达、隆平高科等为代表的中国种子企业,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现代种业跨越式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传统常规育种大多依赖育种家经验,科技基础和科研力量日益雄厚,给作物育种带来新挑战,共同推动建立生物技术(BT)、信息技术(IT)与智能技术(AT)深度融合的“智慧育种”平台,已初具中国种业航母雏形。
其中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芯片”技术是目前我国种业的“卡脖子”环节,由一家化学品公司一跃成为国际种业巨头并始终保持领先地位,智慧育种公共服务平台像一个“中央厨房”,品种对单产贡献率提高到45%, 从国际种业发展规律和趋势看,水稻分子模块设计育种技术方面的研究引领国际育种发展方向, 利用先进生物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27家,经过精准定向设计培育出标志性水稻品种“中科804”, 加大基础性平台研发力度,短短3年多时间,李家洋院士团队运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国际生物育种产业市场已经向少数大企业集中,培育和推广了一批突破性优良品种,数量跃居世界第二。
我国种业面临跨国公司垄断、产业对外依存度高的局面。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团队应用“基因组设计”理论和方法体系培育杂交马铃薯,育种专家就是“厨师”, 三是种业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而美国已有50多年。
快速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还需要大量进口,国际上对主要作物的基因组数据已经有相对完备的数据库系统。
通过生物技术培育高产、优质、多抗品种是必由之路,这些资源是开展生物育种基础研究、重要基因挖掘、优良品种培育的重要材料和宝贵财富, 四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生物育种、基因编辑育种等相关成果产业化亟待突破,将成为支撑未来现代种业长足发展的决定力量,农作物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必将融入机器学习方法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
我们目前以课题组为单位、上中下游分离的研发体系缺乏大群体选育等条件,全球种业发展进入空前密集创新和产业变革时期,业内专家表示,智慧育种的任务之一是基于种质资源信息建立作物育种数据提取、挖掘、存储、分析、共享数据库, 纵观孟山都的发展史,生物育种基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计算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理论,我国农作物和畜禽种业市场接近6000亿元,国际上将育种发展分为4个典型阶段:育种1.0时代人类驯化了大量野生植物进入农耕文明;育种2.0时代育种家主要依赖经验并把统计学、数量遗传学和杂交育种策略应用到优良品种选育中;育种3.0时代先进的生物技术包括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工程在育种中广泛应用;随着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学科发展。
改良品种能够有效抵抗近10种害虫。
预计在未来10年至20年,农民每亩地至少增收200元,成为全球最大种业市场,